重温党史人物故事:影响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究竟是谁?
那些改变中国命运的面孔:他们如何扭转时代?
三月的韶山冲细雨绵绵,故居前的池塘泛着涟漪。导游正给一群小学生讲述:"当年有个穿长衫的青年,就是在这棵枣树下读完了《盛世危言》......"孩子们或许还不懂,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选择,最终汇聚成改天换地的洪流。

(重温党史人物故事:影响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究竟是谁?)
火种的播撒者
1920年北京大学的红楼里,留着八字胡的李大钊正在油印《新青年》杂志。墨香混着煤油味,他边咳嗽边对陈独秀说:"仲甫啊,这期要多印五百份,长辛店的工友等着看。"
- 李大钊:第一个把《宣言》完整译成中文,在北大开设马克思主义课程时,教室里总是挤满站着听讲的学生
- 陈独秀:创办《新青年》时定下规矩"不谈政治",却在五四运动后彻底转向革命,连儿子陈延年都笑他"老顽固开窍了"
1921年7月 | 上海石库门 | 13位代表平均年龄28岁 |
1927年8月 | 南昌城头 | 指挥的起义军领章仍保留\u9752\u5929\u767d\u65e5徽 |
井冈山的星火
炊事员老杨记得,朱德军长总把野菜让给伤员,自己啃皮带时还开玩笑:"这可是进口牛皮,在上海要卖两块大洋哩!"在这片罗霄山脉的密林里,穿草鞋的正在撰写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》,油灯熏黑了他总也改不掉烟瘾的手指。
转折时刻的掌舵人
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,蒋介石的侍卫发现外套肘部有补丁,悄悄议论:"的二把手怎么像个乡下教师?"他们不知道,这件衣服跟着主人走过长征,在延安窑洞里接待过美国记者,此刻又要见证改变中国命运的博弈。
- 三大战役期间,粟裕在地图上用红蓝铅笔标注时,总要把缴获的美国咖啡分给参谋们提神
- 北平和平解放时,聂荣臻专门叮嘱部队:"保护好紫禁城,那是老祖宗留给全体中国人的"
黎明前的抉择
1949年进京前夜,任弼时突然咯血染红会议记录。默默把自己的保健医生派去,转身对说:"咱们这些老伙计,可得亲眼看到新华门挂上新匾啊。"
新道路的开拓者
1979年蛇口工业区的推土机轰鸣声中,袁庚举着香港带来的折叠伞,对工人们比划:"这里要修条路,就叫工业大道!"三十公里外,正在接待偷渡客家属,他握着老婆婆的手说:"我们一定会让广东富起来。"
1984年 | 国庆阅兵 | 大学生突然打出"小平您好"的横幅 |
1992年 | 南巡讲话 | 88岁的在皇岗口岸远眺香港 |
深圳博物馆里,有张褪色的老照片: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上,几个年轻人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。他们身后,正在生长的地王大厦映照着晚霞,像极了那个充满希望的年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