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9月,4岁男童小宇在某某医院进行全麻拔牙手术,术后因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死亡,家属表示,术前医生未充分告知麻醉风险,且手术中未及时监测生命体征,小宇母亲回忆,医生在术前告知书中仅强调“常规风险”,未提及“严重并发症可能性”,也未解释为何选择全麻而非局部麻醉,家属质疑医院在手术过程中未按规范使用呼吸机辅助设备,导致患儿窒息时间过长,院方回应称,已启动内部调查,并配合家属申请第三方鉴定,但截至发稿,鉴定结果尚未公布。
全麻拔牙的医学争议
儿童全麻拔牙的适用性存在较大争议,根据《中华口腔医学杂志》2021年指南,4岁以下儿童拔牙建议优先选择局部麻醉,全麻需严格评估心肺功能,但临床实践中,部分医院为缩短就诊时间或降低家长焦虑,可能放宽全麻适应症,小宇的病历显示,其术前检查报告显示心肺功能正常,但家属质疑医院未在术前24小时内重复检测生命指标,医学专家指出,全麻拔牙风险包括术中窒息、喉痉挛、麻醉意外等,其中呼吸抑制是最常见死因,统计显示,儿童全麻拔牙死亡率约为1/10万至1/20万,但个体差异极大,需结合患儿体重、基础疾病、\u9ebb\u9189\u836f物种类等多重因素综合判断。
医院管理体系漏洞
涉事医院的管理体系被曝存在多重问题,内部文件显示,该院口腔科2022年全麻手术量同比增长37%,但麻醉科医生配置未同步增加,导致“1名麻醉医师负责8台日间手术”,手术记录显示,小宇的麻醉医师在术前仅与患儿接触5分钟,未进行个性化风险评估,更严重的是,医院未严格执行“双医师核对制度”——主刀医生与麻醉医生需共同确认手术方案,但监控视频显示,小宇的麻醉方案仅由主刀医生单方面确认,医院急救设备维护记录显示,其便携式呼吸机在事发前3个月已出现报警记录,但未及时维修。
医疗\u7ea0\u7eb7处理流程
医疗\u7ea0\u7eb7处理流程的规范性成为舆论焦点,根据《医疗\u7ea0\u7eb7预防和处理条例》,涉事医院应在事发后24小时内封存病历、影像资料等证据,但家属提供的病历显示,部分关键记录(如术前风险评估表)在事发后第3天被修改,修改痕迹显示“风险等级”从“中”调整为“低”,法律专家指出,此类修改涉嫌破坏证据链,可能影响司法鉴定结果,医院未在事发后72小时内向卫健委报告事件,违反《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》中“重大医疗不良事件即时报告”的规定,卫健委已介入调查,但尚未公布具体处理进展。
\u9ebb\u9189\u836f品使用合规性
\u9ebb\u9189\u836f品的使用合规性引发专业质疑,小宇病历显示,其术中使用的丙泊酚(全麻诱导剂)剂量为2.5mg/kg,略高于《\u9ebb\u9189\u836f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》推荐的2mg/kg上限,更值得注意的是,患儿术后病理报告显示,其脑组织存在药物代谢异常沉积,可能与剂量控制不当有关,麻醉科主任在回应中称“剂量调整符合个体化原则”,但未提供患儿肝肾功能检测数据佐证,药理学专家指出,儿童代谢药物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/3至1/2,过量使用全麻药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。
院前风险评估缺失
院前风险评估存在明显疏漏,根据《儿童全麻手术风险评估量表》,4岁患儿需重点关注“气道管理难度”“呼吸抑制风险”“术后苏醒延迟”三大指标,但涉事医院在术前仅完成基础生命体征监测,未进行特异性评估,小宇的牙科CT显示其下颌骨存在发育畸形,但医生未在风险评估中考虑该因素对麻醉的影响,患儿母亲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,医生在术前曾询问“是否过敏”,但未询问“是否有癫痫史”“是否正在服用抗癫痫药物”等关键问题,这些疏漏导致术后出现药物相互作用,加剧了呼吸抑制程度。
院后急救响应延迟
院后急救响应存在致命时间差,监控视频显示,小宇在手术结束后的5分钟内出现面色发绀,但医护人员未立即启动急救程序,直到10分钟后才进行心肺复苏,急救专家指出,全麻苏醒期(术后30分钟内)是死亡风险最高的时段,需每5分钟监测一次呼吸、循环指标,涉事医院急救记录显示,其抢救设备在事发前1个月已过期,且急救培训记录缺失,更严重的是,医院未配备专职急救护士,导致抢救时出现职责混乱。
行业监管机制缺陷
儿童全麻手术的行业监管机制存在明显漏洞,国家卫健委2022年发布的《儿童医疗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计划》要求,二级以上医院必须设立儿童麻醉亚专科,但全国仅12%的口腔医院达到这一标准,涉事医院作为三甲医院,其麻醉科儿童麻醉床位占比不足5%,远低于20%的行业标准,麻醉医师儿童麻醉资质认证制度形同虚设——我国仅1/3的麻醉医师持有儿童麻醉专项证书,但实际操作中多数医院以“经验丰富”为由降低资质要求。
家属\u7ef4\u6743法律路径
家属\u7ef4\u6743面临法律程序复杂化困境,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218条,医疗损害责任需通过司法鉴定确认,但第三方鉴定机构普遍存在“结论滞后”“费用高昂”等问题,以小宇案为例,家属已支付8万元鉴定费,但鉴定周期长达6个月,更严重的是,涉事医院通过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”内部程序试图规避公开审理,导致家属无法获取完整证据链,法律界人士指出,现行《医疗\u7ea0\u7eb7预防和处理条例》未明确“重大医疗事故”的界定标准,导致类似案件陷入“鉴定-诉讼-再鉴定”的恶性循环。
社会舆论与行业反思
事件引发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