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工业生产企稳回升,高技术产业成增长引擎,工业生产稳中向好,高技术产业领跑经济增长

5月经济数据整体呈现复苏态势,工业、消费、投资、外贸、就业和物价六大领域均释放积极信号,制造业PMI重返扩张区间,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10%,显示生产动能增强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长4.3%,餐饮、文旅等接触型消费回暖;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至5.6%,新基建和民生项目投资成亮点;出口同比由降转升,跨境电商带动新业态增长;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.2%,青年群体就业改善;CPI同比涨幅收窄至0.2%,通胀压力可控,这些数据表明,我国经济正沿着预期路径稳步复苏,政策效果持续显现,市场信心逐步修复,为全年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。 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.3%,连续两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,显示制造业根基稳固,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提升8.5%,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环比增长15.2%,光伏组件产量突破30GW,支撑全球能源转型需求,重点行业呈现分化特征: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12.4%,受益于国产替代加速;焦炭产量下降3.1%,反映环保限产常态化,生产效率方面,全国规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达78.6%,较上月提升1.2个百分点,但部分中小企业仍面临设备更新压力,政策层面,工信部推动"链长制"覆盖32个重点产业链,5月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9.8%,显示企业创新投入加大。

一、工业生产企稳回升,高技术产业成增长引擎
(一、工业生产企稳回升,高技术产业成增长引擎)

消费市场加速回暖,服务消费引领新趋势

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.4%,扣除汽车和能源后增速达8.3%,创年内新高,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8.6%,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零售额激增46.7%,反映智能消费升级趋势,文旅融合成效显著,国内旅游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9%,景区门票收入同比增长21.3%,新消费场景持续涌现,5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达24.3%,其中美妆、健康食品类目增长超30%,但消费信心指数仍处荣枯线下方,居民储蓄率环比上升0.3个百分点,显示预防性储蓄倾向未完全消退,政策上,多城发放消费券拉动杠杆率提升0.8个百分点,但需警惕短期补贴效应消退风险。

投资结构持续优化,新基建支撑长期增长

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至5.6%,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.0%,高于整体增速,5G基站建设加速,5月新增基站数达4.2万个,占全球总量60%以上,新能源充电桩投资同比增长45.2%,智能电网投资增速达28.7%,制造业投资呈现"两升两降"特征: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投资分别增长25.3%和19.8%,但汽车、家电投资下降4.1%和6.5%,反映终端需求分化,民间投资增速加快至8.9%,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4.6%,显示市场预期改善,但部分省份固投增速低于全国均值,需加强区域协调机制建设。

外贸企稳回升,新业态成增长新支点

出口同比由降转升,增长0.9%,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增长4.5%,占出口总额比重达58.2%,传统市场方面,对东盟出口增长9.8%,对欧盟增长5.2%,新增长点显著,对"一带一路"沿线国家出口增长12.3%,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15.6%,占外贸比重提升至9.8%,进口方面,原油、集成电路进口量分别增长7.4%和11.2%,反映全球供应链重构压力,但贸易顺差收窄至2855亿美元,需警惕外部需求波动风险,政策上,中欧班列开行量同比增长12.4%,RCEP原产地证书签发量增长23.7%,区域合作深化。

就业市场企稳向好,结构性矛盾待破解

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.2%,16-24岁青年失业率降至21.3%,连续两月下降,制造业招聘需求同比增长8.7%,但岗位匹配度仍需提升,服务业新增就业占比达68.4%,高于工业领域,重点群体就业改善: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提升至76.5%,农民工返岗规模达1.8亿人,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参保率仅38.2%,显示社会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,政策上,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发放超500亿元,但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占比仍达62.3%,需加强精准帮扶。

物价温和可控,输入性压力逐步消化

CPI同比涨幅收窄至0.2%,PPI同比下降2.1%,显示供需关系趋稳,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.3%,其中猪肉价格下降8.4%,鲜菜价格涨幅回落至3.5%,工业品价格方面,钢材、有色金属价格分别上涨4.2%和5.8%,反映供需改善,能源价格分化明显,原油进口均价上涨7.3%,但电力价格同比降幅达12.4%,政策上,完善重要民生商品储备体系,5月猪肉储备投放量达30万吨,保障市场供应,但需警惕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传导风险。 5月经济数据在工业、消费、投资、外贸、就业、物价六大领域同步改善,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潜力,工业生产依托高技术产业实现量质齐升,消费市场服务升级与智能消费双轮驱动,投资结构持续向新基建和制造业倾斜,外贸新业态支撑出口企稳,就业市场重点群体改善显著,物价涨幅温和可控,这些积极信号表明,我国经济已进入复苏通道,但需关注青年就业、外部需求波动、中小微企业成本等潜在风险,下一步应坚持稳中求进,强化政策协同,加大新质生产力培育,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

发表评论